发布日期:2024-07-03
作者:Sxq整理配图
浏览量:267
来源:学习笔记
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,病原物是放线菌,为疮痂链霉菌,属好气性细菌。
1-发病症状:
疮痂病在很多地区都有发生,主要侵染块茎,主要对品质造成影响,对产量和贮藏的影响则较小。
块茎上最初被侵染时病斑是圆形,直径5-8mm,很少有超过10mm的。当后期病斑愈合时,形状则不规则 ,也更大些。病斑为淡棕褐色,有的凸出1-2mm,还有的周围凸出,而中间凹陷,深度1-5mm,最深的达7mm,凹陷的病斑为暗褐色或黑色。


2-发生规律:
种薯带病是病害流行的最初起因,而发病地块土壤中会长期大量有致病菌存活。除了马铃薯,甜菜、萝卜、大头菜、胡萝卜均是其寄主。
马铃薯在形成和膨大期间,病菌可通过皮孔、气孔和伤口侵入。
碱性土壤利于链霉菌的增殖和为害,而在酸性土壤中则发病较轻。
在土壤干燥、气多水少的条件下发病率高且严重。
3-防治建议:
①种植前需调查,确认该地块无疮痂病史,并取土样检测,再次确认土壤中不含致病菌。
②选用无病种薯。
③在疮痂病高发区,选择高抗疮痂病或可以接受疮痂病的品种(麦肯1号/大西洋-加工厂)进行种植。
④延长轮作时间,但不能根本解决土壤带菌问题。
⑤在块茎形成和形成后4-9周,根据品种、栽培措施和气候条件,保持高的土壤湿度。
⑥摸清当地主栽品种疮痂病感病条件和发病规律,积极开展杀菌剂药效试验,找到适合本地块情况的杀菌剂品种和施药方案,降低病害影响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