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概况:
生物刺激素(Biostimulant)是农资市场上出现的一类新产品,在业内也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。生物刺激素长期被冠以不同的称谓,如植物生长促进剂、生物活性剂,植物助长剂、土壤改良剂、生长调节剂等。尽管“生物刺激素”这个名词近几年受到人们的关注,但其在学术界的概念还未统一。
目前,欧美地区是生物刺激素产品的最大市场,这类产品在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的研发和应用相对较多,主要应用于农作物和园艺作物。
2 概念:
“生物刺激素”一词,最初由西班牙格莱西姆矿业于1976年提出,但当时并未对生物刺激素进行明确定义,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概念。
直到2007年,Kauffnan等首次科学的界定生物刺激素为:一种与肥料性质不同的物质,低浓度应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。
2011年,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(EBIC)成立,并于2012年7月重新将植物生物刺激素定义为:一种含有特定成分和(或)微生物的物质,当这些成分和(或)微生物施用于植物的叶片或根际时,能够调节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,如有益于吸收营养、抵抗非生物胁迫及提高作物品质等,而与营养成分无关。
此后,“生物刺激素”逐渐由商业用语转变为科学术语,在越来越多的科学文献中被引用,同时,关于其功能与作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。
3 主要功能:
①通过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促进植物的生长;
②通过增加植物免疫力来提高植物的抗病和抗逆性;
③调节和改善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;
④提高土壤理化性质,保护和改善土壤,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长;
⑤提升农产品的品质(糖度和色泽)和延长其贮藏期等。
4 区别:
值得注意的是,植物生物刺激素与传统概念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功能有相近之处,但也存在显著差异。具体而言,生物刺激素的来源更广泛、功能更加多样。植物生物刺激素不仅作用于植物,还能够作用于土壤及土壤微生物。更为重要的是,生物刺激素通过增加植物的代谢过程来实现其功能,并不改变植物原本的代谢途径。
5 分类:
目前公认的植物生物刺激素主要有以下5类:腐殖酸,海藻提取物,蛋白质水解物与氨基酸,几丁质、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以及微生物菌剂。
6 施用方法
生物刺激素的施用方法包括:基施、灌根(即直接向植物基部添加稀释产品的过程)、叶面喷施和拌种。基施还取决于产品是固体(如颗粒状)还是液体,其中液体产品更为常见。如果生物刺激素以液体形式存在或可以在施用前用溶液稀释,则可以使用常规喷雾器进行施用。喷雾器也可用于多种类别的生物刺激素的叶面施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