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农业的希望,不在于土地规模有多大,也不在于机械装备有多先进,在于农人思维的全面革新。
农业人要清楚的认识一个事实:那就是农业现代化的演进之路不会停歇,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也不会孤立于其它三个现代化之外而独善其身。现代化带来的最直接的表观影响就是生产力的巨大跃迁与“供需错配”之间的矛盾,并且这个“供需错配”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,不是某个链条的而是整个社会的。在如今国际贸易秩序趋向“保护主义”的大背景下,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有“内卷”。卷什么?首先是“卷钱”,其次是“卷人”,卷不动的就只能“卷铺盖卷儿”了!
近几年,各个行业的赚钱效应都在大幅下滑,大家都在喊“难、难、难”!主流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,好像种什么都不赚钱,整个农业链条可谓哀鸿遍野。
以马铃薯为例,2024年北方一作区产地价格遭遇历史滑铁卢,有人测算说平均每亩产值蒸发2000元。从种植个体来看,500亩以上的种植户,赔钱100万以上的大有人在;再看整个行业,从陕西榆林到东北海拉尔,整个一作区规模化马铃薯生产面积按照300万亩测算,产值蒸发近60亿。而马铃薯的生产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,从10年前的每亩两三千元到现在动辄四五千,甚至听说榆林地区还有亩投入六千以上的,行业平均生产成本10年间翻了1.5-2倍。如此高的生产投入,除了早些年有原始积累的人现金流好一点,大部分人都是靠贷款,靠赊销。如果看这300万亩的生产规模,亩均投入4000元,整个行业的生产投入就需要120亿,如果行业平均信用比率在50%,信用额度大概60亿,这60亿大部分则来自银行和农资经销商。理想的剧本是秋天卖完土豆或者至多春节后卖完土豆可以把这60亿还上,即使不能100%清账,还个80%,都是圈儿里的老主顾,继续贷款赊销,新的周期还可以转下去,说不定哪年撞个好的行情,多赚一点,就可以把账清了,甚至还可以吹吹牛皮、买个豪车威风一下。可是,2024年没给大家这样的机会,市场这只无形的手,就这么狠狠的一巴掌扇过来,60亿,没了!种地的赔了,银行贷款收不回来信贷收紧了,经销商也赊不起了,整个池子里的水少了,转不动了,有些人就不得不退出市场了。
2025年行情会好吗?其实很多人心里都觉得不会,但是都不愿意相信。你想戳破他,继续追问,他苦笑着说“总得有点念想吧?”,可怜吗?很多人就为那么一点儿念想,那么一个虚无飘渺的念想,又上了赌桌!这就是现实,这就是当下种几百亩、几千亩、甚至上万亩的种植户的无奈又悲凉的现实状况,在与市场行情的一场场赌博中输的倾家荡产,直至黯然离场。
是不是很像余华的作品-《活着》中富贵的窘境,可现实往往比富贵的遭遇来得更要惨烈。你说马铃薯种植者有规模吗?有先进机械设备吗?够现代化吗?但是思维一点都没变!当你思维没有革新,重资产进军农业,输的只会比小农户更惨!
种马铃薯到底能赚钱吗?肯定能!但是如今的赚钱靠的绝对不是赌行情的运气,而是靠真正会种地的本事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意识。
经济学上有个理论,叫做“一般均衡理论”。说的是长期来看,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,任何行业都不会存在暴利空间。如果有暴利的机会,就会吸引市场资源进入,于是产能扩大,供需关系调整,利润率不断震荡,最终会趋向于一个合理的利润区间,所有行业都差不多,这就是“均衡利润”。在这种环境下,资本就不会跳来跳去,从业人员也都会老老实实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踏实做事,因为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即使在不同的行业工作,赚的钱也都差不多。
虽然这是一个理论上的经济模型,不一定完全正确,但是对现实社会依然有很好的启示作用。如今的马铃薯市场,应该算是充分竞争的市场,因为不存在任何时间、空间上的信息差和垄断局面。因此,未来马铃薯行业出现暴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,除非某些大的突发事件爆发,否则利润水平就应该趋向于“均衡利润”。按照DeepSeek的测算,多数传统行业的利润率集中在5%-15%,资源垄断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可达20%-30%。马铃薯生产肯定是在传统行业的范畴,均衡利润水平取个上线15%-20%,应该也差不多了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投资100万,种300亩地,净利润15-20万,亩均500-700元,这就应该是马铃薯生产经营的合理水平,高手会赚得略多一些,管得不太好会赚得略少一些,总体不会差距太大,除非有新的技术革新,比如新品种问世的局部稀缺效应,某个局部市场的垄断效应,又或者生产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。如果从人才个体的角度来看,能力相当的两个人在不同行业所赚的工资水平也几乎相当,就比如一个种300亩马铃薯的人可能有一个朋友在其它企业上班,两个人能力相当,那么他种地的收益和朋友在企业上班的收益也应该几乎相当。
这个理论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?那就是一个非常现实和合理的预期,告诉我们这个行业究竟赚多少钱是合理的!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,不要再心存幻想!未来没那个运气,想要靠“赌博”翻盘,只会输的更惨!
有人可能不甘心,想问有没有可能突破这个均衡利润的限制呢?当然有,那就是刀刃向内,对自己革命,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,比一般人更懂种地,更懂经营管理。
试问,种了十年地,你真的懂马铃薯吗?清楚你的土地状况吗?到底该施多少肥、用什么药?什么时候用?对行情有基本研判吗?品种有布局吗?如果行情依然是5毛钱一斤甚至更低,你有把握不赔钱吗?如果你和大多数人想得一样、做得也一样,凭什么指望更多的钱流向你?
《活着》中富贵的故事,看客都觉得悲惨;殊不知,如若没有思考,只是像上了发条一样终日运转的我们,就是富贵的轮回!
都说农业的未来属于“新农人”。这个“新农人”,不在于你是否“新入局”,而在于你是否具备“新思维”,是否认清了农业生产的本质和我们脚下应该要走的路。认知和思维的革新,就是我们农业人的根本出路。农业人绝不甘像富贵那样苟且的“活着”,我们要活得明白,活出样子,活出顶天立地的精气神!
——网评:在成本增加,市场活力不足的大背景下,农场经营只能向工业化管理方向努力,向提升管理水平要效益。